1)第238章 亿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蔡京入主市易司后一个月,汴京城中的物价并没能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趋于稳定。

  各种商品的价格依旧在迅猛上涨,上涨幅度之明显,令不少百姓感到忧心——每天早上起身,他们口袋里的钱,似乎能买的东西就又少了一点。

  长庆楼里,明巡对完账,从各种账本上抬起眼,使劲揉了揉双眼,便听见酒楼中的主顾们在议论。

  “这行市里的价格怎么升得这么快?眼下米、面、油都在涨,更加不用提布。我那浑家成天都在抱怨,眼看入秋时就要扯不起布制秋衣了。”

  “是呀,也就现在天气尚暖,用不着炭……”

  一言提醒了那主顾,想起长庆楼这等才是用炭的大户。他连忙转过头来望着明巡:“对了,店东,炭价怎么样了呀?”

  明巡递去一个苦笑,道:“小店尽量让利,尽量让利。”

  这一下,长庆楼上的客人便大多明白了长庆楼的处境。

  长庆楼里出售的各式酒菜与从食,到现在一文钱都没有上涨过。从其它脚店轮流入驻长庆楼的名厨带来的名菜,也在长庆楼的帮助下坚持住了本来的价格。

  “长庆楼号称汴京七十二正店之一,维持价格竟然也这般艰难。”

  主顾们闻言纷纷唏嘘。

  其实,长庆楼不会因为用炭的价格发愁——山阳炭厂那边给长庆楼送炭,属于关联交易,只收成本价。

  但是其它一应材料都在涨,酿酒所用的米与酒曲,也都在涨。

  对长庆楼而言,最麻烦的是各色菜蔬与水果。

  原本供应长庆楼的,都是汴京城附近的大菜园大果园。但这些产业一旦成了气候,每年的出产就绝对超过500贯,在市易司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些菜园与果园,为了逃避市易司收购,纷纷“化整为零”,将货物交给小商小贩运进汴京城中去发卖。

  长庆楼便不得不耗费精力,东一点、西一点地从各种货源手中去收购材料。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质量和品类都参差不齐。甚至有时候连今日菜品的水牌都很难决定。

  也就多亏长庆楼的主厨万娘子手艺精湛,头脑活络,连连创造出几样新菜,才稳住了阵脚,没有像京中其余几家正店那样,主顾们要啥啥没有,口碑止不住地下滑。

  “唉,谁能想得到呢?就在一个月前,粮店里的米还是每斗100文足陌。现在呢,已经涨到110文了。”

  宋代铜钱有足陌与省陌之分,足陌就是100文整。

  在一个月间,汴京城中的米价就上涨了一成,这个速度,任谁看了都忧心忡忡。

  谁知明巡在一旁插了一句嘴:“我家远哥说了的,这两天米价就会往下降的。”

  他说得声音不大,但是语气坚定,坚信这位“远哥”说的话,就一定能成真。

  听见的人不多,有些人即使听见了也没有在意:这个“远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