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8章 0173【勾栏听曲】_北宋穿越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喝彩:“好,不愧是东京小唱名角!”

  附近的听众,纷纷侧目怒视,埋怨郑泓破坏气氛。

  郑胖子立即闭嘴,喝酒掩饰尴尬。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

  唱到此处,已有上了年纪的听众,回忆起年轻时进京,与好友对酒高歌的情景。

  那个时候多好啊,东京物价没这么贵,皇帝也是贤明君主。

  而今,自己暮气沉沉,昔日朋友各奔东西,有些甚至已化作黄土。

  一首长调唱完,竟将数位老者唱得掉泪。

  有位老先生抹干眼泪,当即唤来小厮,给歌手打赏几枚银钱。

  徐婆昔右手握着木板,在左手心轻轻拍打,微笑道:“刚才这首慢词,着实悲戚得很,下一首换个豪放苍凉的小令,便是那朱探花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郑胖子不敢再大声说话,凑到朱铭耳边低语:“巧得很,是你的词。”

  《临江仙》属于双调小令,但北宋还没有双调的说法,只以小令、中调、长调而论。

  像《青玉案·元夕》,便是一首中调。

  不精通音律,也可以搞创作,典型代表就是苏轼。

  而且,苏轼明明不精于音律,偏偏还喜欢搞词调创新,在北宋就已经争议颇大。喜欢的人不少,讨厌的人也多。宋徽宗、李清照这种音律行家,就不怎爱听苏轼的词,因为唱起来总感觉不协调。

  “啪啪啪啪!”

  小令很快唱完,朱铭跟着众人一起鼓掌。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钺,此刻也在用力鼓掌。他随父定居东京已十二年,如今才二十岁出头,家住金梁桥西边,跟蔡京的宅邸只隔了两条街。

  徐婆昔忽的拿起琵琶,开始弹唱更为欢快的曲破。

  曲破在唐朝属于大型歌舞表演,宋代的小唱歌手,只摘取其中菁华部分进行演唱。

  勾栏中的气氛,也随之而畅快起来。

  嗯,在朱铭的理解当中,这些全是宋代流行歌曲。前两首是抒情慢歌,这一首则是欢乐快歌。

  这家勾栏挺素的,甚至有几个女观众。

  不但素,还颇为高雅,有一定的欣赏门槛。

  普通百姓,更喜欢外城区的勾栏,那里唱的全是些俚曲。

  曲破唱完,徐婆昔又开始唱引歌。

  引歌为乐府曲调,主要以琴音伴奏。唐代大曲,首段是“序”,第二段便是“引”。

  最出名的引歌,当属《李凭箜篌引》无疑。

  朱铭完全不懂音律,甚至听不出是什么拍子,只是觉得好听而已。这首歌的节奏比小令更慢,又比中调更快一些,比较符合朱铭的听歌习惯。

  一直听到子时,中间还有几位歌手来串场。

  估摸着已经很晚,明天还要早起上班,朱铭和小伙伴们起身离开。

  走在大街上,都晚上十二点了,东京城里依旧灯火辉煌。

  想想此时的欧洲,完全没有夜生活可言,这大宋属实是人类灯塔。

  闵子顺非常兴奋:“东京的小唱名角,果然不是洋州可比的。”

  白崇彦也说:“难怪权贵之家,都喜欢养歌姬。俺若有钱了,也养歌姬在家中,日日都能听到如此音乐。”

  郑胖子却说:“还是不如杂剧好看。”

  唉,一帮小地方的土包子,终于见识了京城的高档娱乐。

  朱铭漫步在东京深夜的街道上,看着周边的灯火,听着隐约的歌声,冷风一吹,恍如隔世。

  似乎在梦中,猝然被惊醒。

  潘楼的酒招子,还在迎风摇曳,无声诉说着世间繁华,好似距离那金戈铁马无比遥远。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