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_汉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一番来历的,商丘人,自幼孤贫,好思笃学,长大后进入睢阳书院求学,拜在大教育家戚同文门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睢阳书院与戚同文在大汉文化界都是鼎鼎有名的,出了很多人物。

  而戚同文则是一个一生致力于教育、笃信忠孝节义的学问家,在士林中名望很高,还曾得到世祖皇帝的接见,不管在文坛还是朝廷,也都有一个“睢阳流派”。

  而王学新能被治学授徒严谨的戚同文收为弟子,显然是有本事的,与戚同文那些已经做到州府乃至道司及官员的学生不同,王学新没走仕途,而是醉心于教学,在睢阳书院当教授。

  只可惜,王学新虽然是戚同文的关门弟子,但终究是外姓旁人,而睢阳书院虽然在后来被定为官学,但话事者仍以戚氏子孙为主,至于王学新,在教育上是有些新想法的,但经常被批为“离经叛道”,境遇总归是不那么如意的。

  直到娄江学院动工兴建,挂牌成立,王学新受到延请,让他到昆山来治学授徒。如果是一般的邀请,王学新可不会同意,就是京城国子监也未必肯去(那是没法去,去了也未必待得住),但娄江学院可不一样。

  首先这是一座官学,有江南三州市背书;其次,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办校目的便是为给官府提供吏才,突破+创新对王学新来讲很有诱惑力,并且同意让他做掌院,一应教学管理,由他安排,尽情挥洒;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临淄郡王刘文济亲自给王学新去了一封信,这些个文人啊,傲骨固然有,但也吃礼贤下士这一套,尤其是地位足够高的权贵出面时,那什么矜持也都能放下。

  比如临淄王刘文济之于王学新,面子与待遇都给足了,再加上治学理念上的相对契合,那王学新南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王学新带着一干好友、弟子学生南下,再加从江南本地搜罗一些人才,娄江学院的教育资源立刻就有底了,至于学生,是真不缺的。

  至少三地的权贵及地主、富商子弟,是很乐意到这里读书的,官府吏才的“摇篮”,这样的名头可是格外吸引人的,至少在雍熙时代下的大汉,不是所有读书人都一心一意想着走科考那条路,那实在是太难了

  显然,娄江学院成立的背后,临淄王刘文济是出了大力的,甚至可以说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也就可以解释,矛盾重重的苏、秀、上三地为何能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一致,这是来自更上层能量的干预。

  刘文济已经在江南道待了三年了,江海关那里的工作早就不做了,但皇帝刘旸又给他派了个江南巡抚使的差事,就近负责吏治监察、民情安抚诸事宜。

  而早在雍熙十一年冬,由于踏实肯干,低调谦逊,刘文济晋爵临淄郡王。

  值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