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来,我见,我改变_捡到一只始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忡的对赵括说道:“这几年的收成都不是很好,可是税赋却还是很高,上一年,我的县里有八十四位饿死的百姓,我向邯郸上奏,请求降低这里的税赋,又告诉邯郸我这里的伤亡情况,邯郸因为我饿死百姓的罪行,罚了我两年的俸禄。”

  “没有俸禄,我也没有办法救济百姓了,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了。”

  赵括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各地出现饿死的情况,都是很少会给邯郸上报准确的数量,尽量往少里说,免得招来灾祸,也就这位,实话实说,连俸禄都给说没了。赵括对他说道:“我与国相魏无忌曾谈论过这些事情,请您放心吧,今年赵国会减轻徭役税赋,给与各地百姓修养的时间。”

  赵禹点了点头。

  赵括离开了这里,此处的百姓与韩人一同出城送别。赵括还是非常开心的,他已经能感受到,自己的巡视已经起到了作用,在随后赶到的几座城池里,他看到了那些“改过自新”的官吏,看到了那些开心而害怕的百姓,百姓因为官吏的转变而开心,却又因为担心他们变回去而害怕。

  赵括只是告诉各地的官吏,自己往后会常常派人在各地巡查官吏的情况,提拔有功劳的贤吏,惩罚害民的恶吏。而他的确是在思考这件事,如果没有针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为非作歹,那是必然的事情,虽然贵族都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可是他们的道德操守里并不包括善待这些底层的小民。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名臣是因为受到百姓的爱戴而扬名的,更多的是因为爱士,因为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能让君王不受侮辱而成为名臣。在百年后的汉朝,认可了儒家思想之后,才涌现出了一批被百姓依依不舍的送别的贤臣,如今是不存在的。秦国最先设立了官吏的监察制度。

  说起来,也不算是监察制度,只是县令必须要时刻注意各乡里的情况,而乡里官吏的政绩也与当地百姓的耕作情况息息相关,故而他们不敢像赵国官吏这样敷衍了事。

  赵括如此前往赵国各地,除却要整顿吏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他想要看清这个时代,他脑海里有很多的制度,他想要用这些制度来改变这个时代,可是在那之前,他必须要非常的了解这个时代,哪怕是前身赵括的记忆,也没有太多关于百姓和乡野的情况,贵者又怎么会在意这些呢?

  赵括大概是赵国...又或者是全天下最为奇特的贵族。

  赵括如今最先想到的,就是刺史制度与都邮制度。这两个制度都诞生汉朝,他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各州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向君王汇报地方的情况,郡里设都邮,巡查各县,凑集县城的资料与情况,赵括还记得三国演义里张飞怒鞭都邮....就是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