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二十五章 三老制和孝悌制_捡到一只始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成蟜说出地方的问题后,赵括再次动笔,这一次,他写了很久很久,赵括所写的文章,是关于秦国最大问题的,关于汉朝为什么能继承秦国的制度而不早亡,是有着很多说法的,可是亲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赵括,却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秦国过量的发挥政府作用,将乡里父老等乡贤的活动空间极限压制,这导致百姓们对秦离心离德,秦的政府体系里不包括百姓,治理与百姓是断裂的,赵括认为,秦国对基层的控制是不足的,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荒谬,因为秦国的基层制度的完整是有些离谱的,他什么都想管一管,什么都要限制。

  可是秦国的这种基层制度,对基层的掌控力却只是在人身方面,而在思想方面却是空缺的。秦国惩罚犯罪的百姓,要求他们如何如何生活,却唯独不肯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为什么不能犯下这样的罪。赵括想要将将百姓融入基层体制内,他想到了一个官职,也就是所谓的三老。

  乡三老是刘邦时期所完善的,三老并非是官吏,他们是百姓,可以说是百姓的意愿代表,他们负责教化,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三老的主要职责为教化乡民为善,从思想上控制百姓,也算是一种民间自治,因为他们还得协助赈灾之类的,可是这种自治会削弱官府的掌控力吗?

  不,这不会,因为三老是地方上有德行的人,任免三老的权力在官府手里,也就是说,官府可以通过任免权来达到控制民间风气,教化向善的目的。赵括急着做这些,就是为了让地方百姓能拥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观念,这对秦国有着巨大的好处,可以增加王朝的向心力,而国家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受益。

  同时,这样的制度能改变那些不良的风俗,能让百姓们知道是非,能增加华夏文化圈的凝聚力,以此来形成一个统一民族观念。

  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秦国在后来总是挨骂,主要就是他并非是仁义之国,汉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一个仁义之邦,整个国家的氛围都是“重德”,从君王到百姓都是如此。秦国并不在意这些,只是用法律的框条来束缚住百姓而已。赵括用了一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教化理论,随即上书君王。

  秦王看到赵括的上书,是有些懵的。因为地方推行三老制和孝悌制,貌似与秦国如今的治政理念有些冲突,秦王向来就不太喜欢儒家,儒家整日提倡这些东西,在他看来都是虚的,儒家每天都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父亲从不主动说这些,可是看他们所做的事情,到底谁才是仁义君子呢?

  可是怎么连父亲都开始主动的提这些东西了?

  不过,赵括在上书里,也是将自己的想法给提了出来,包括国家氛围,民族精神,道德教化之类的,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