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个单章:制度与风气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赖账。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身为皇帝的李从厚其实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要赏赐更多。

  (二)幽州镇。

  在大一点的藩镇,都教练使是最先出现的,把士兵的训练权拿走了。

  看到没有,禁军将士根本看不起二十岁的皇帝李从厚,被派出去平叛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好要投潞王了,再收一遍钱。

  其次,支持李从珂的地方将领、军队也没得到赏赐,人人都有怨气。

  其实不得不提一下朱温这个人。

  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研究中晚唐历史的学者,比较激进的甚至认为唐武宗会昌年间,全国总人口可能已接近恢复至天宝年间。

  朱温其实很厉害。他也是威望与制度相结合,到死禁军都没乱,甚至他儿子时,禁军也还算听话。

  这是威望,这是人心,有时候是可以当钱用的。

  答案我以前讲过,威望。

  再加上五代朝廷不断削藩,为此献祭了好多个皇帝。到郭荣去世前后,成果斐然。于是人心思定,没人想折腾了。

  即便拿北宋的军事制度,套到唐末、五代前期,那也是约束不住这帮武夫们的。

  这些事件说明,中晚唐时朝廷、节度使一直在想办法制度创新,约束士兵。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训练权、后勤权、调兵权都被幕府收走了,衙将平时接触不到部队,造反很麻烦,只有想办法接触部队,才有那么一丝机会。

  昭宗时,刘仁恭出动十万步骑。

  到了朱温晚年,河北多次成为主战场,人口损失速度加快。

  那么,为什么还三番五次有人造反呢?因为制度只能防住大将,防不住士兵造反。

  需要赏“数百万”,但只有“二十万”,没办法,只能继续收钱,比如以京城所有人的房屋估值,预收数月租金等等,同时修改赏赐标准。

  朱温的部队不是继承来的,是他白手起家拉起来的,和主角一样,威望较高。

  再一个佐证。《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唐后期幽州8县96乡,比起开元年间是增多的。这就是低频率战争下大体和平时,发展一百多年后的结果。

  拥立李从珂的军士回洛阳后,得意洋洋,面有骄色。

  再说下北宋的军事制度,它是怎么来的。

  再有就是著名的泾原救火事件,有人故意在城外纵火,骗节度使段秀实集结部队去救火,以便作乱。段秀实不上当,天明后把昨夜要求救火的人全杀了。

  与之对应的,是整个北方社会经济的崩溃,人口锐减,全社会风气、共识的转变。

  随后出现了供军使,把后勤供应权拿走了。

  在此之后,人一旦突破了下限,开了这个头,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主角占了地盘,有进展了,才叫不水。老实说,写战争场面,我写得很快。相反,写有些人认为水的章节,才真耗费我的时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