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08章 文明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到进一步发展——从业人员数量非常关键,理论上来说,干这行的人越多,技术就越容易流传下去。

  当然,邵树德的感觉也一样,翻译文稿嘛,就这样。

  邵树德看完这本书后,心中感慨。海赛姆能写出这本书,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之前,相应的知识已经由前人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论,他最后整理、完善、勘误,写出著作。

  成本,这是一个极易被人忽略的东西。

  邵树德觉得,有必要维持住这些国家的存在,与中原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大家一起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进步,让他们向东看,向东走,至少在与欧洲、中国之间的交流中保持平衡,不偏重一方,或许是一件能改变整个民族未来的大好事。

  一个新技术,成本过于高昂,它依然是不适宜推广的,也就没有市场,最终会消失。

  邵树德点了点头,从案上拿起一本装订好的书,唤宫人递给周之仲,道:“此为国子监整理的大食文稿,伱看一看,再说与工匠听,或有所得。另者,你们或需两块透镜叠加起来……罢了,这事朕让内务府来做。”

  老眼昏花的官员、勋贵、富商不知凡几,对他们而言,眼镜是刚需——历史上1352年,意大利人发明眼镜,明朝中期经南洋传入中国,苏州就出现了眼镜店,证明需求是不小的。

  这些知识没有传到东方,却与西方交流,以至于欧洲人在吸收消化之后,于五百年后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由眼镜商制作而成,而当时中国则是明朝中期,与外界的交流不够,逐渐开始落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邵树德觉得西域的重要性又上升了几个层级。

  当然,在生意背后,他更在意的是与西方(中亚、西亚、欧洲)保持文化、技术上的联系。

  “是。臣告退。”周之仲捧着书,徐徐退下。

  有些人下意识认为,只要做出来某种东西,它就一定能推广。

  历史上1015年,阿拉伯学者伊本·海赛姆在系统性研究了本地流传的古希腊光学知识后,出版了划时代的光学著作《光之书》。

  其实细菌、病毒的观点,他多年前就与周四郎说过了,但无人相信。他又没法像列文虎克那样把自己关在屋里,花费多年时间,手工打磨出各种高倍率的放大镜,然后组装一个显微镜出来。更何况,他连怎么打磨透镜都不知道。

  不过,就目前而言,光靠富人市场,似乎也能保证眼镜这种东西不消失了,毕竟欧洲人最开始也没玻璃。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透镜(包括凸透镜、凹透镜)的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的放大镜制作。

  闭门造车是死路一条,会渐渐落后外国。明朝中期,面对西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交流,一无所知,渐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