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33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氏入宫之时,邵树德正在与宰相们商讨新的科举方案,即本朝以来第二次科举改革。

  建极四年的时候,大夏科举第一次改革,主要有三项。

  第一项是卷面誊抄,主要是防止考官通过笔迹以及卷面上的特殊记号认出考生。

  第二项是糊名,也就是把名字遮住,不让考官看到。

  第三项是降低诗赋比重。简单来说,第一场杂文考试中,考生所写的诗赋中有犯韵、错字的情况,仍可算通过。

  比如,当年有考生写的六韵十二句律诗中,三处犯韵,也被打为及格通过了。

  所谓杂文,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场,考察考生们的写作能力,包括诗、赋、论、歌、表、笺等在内的不同体裁、格式的命题作文,每一个体裁的文章都要合格才可。

  最近几十年,诗赋的重要性已经低很多了。毕竟国家多事,考官们更看重第三场策论。诗赋只要写得中正平和,不犯错误即可,文采已经不是特别看重。

  甚至于,以往不太受人看重的论文,也开始走俏了,有考生就凭借一篇《演论》得到考官青睐。

  毫无疑问,建极四年的这项改革,等于进一步降低了诗赋的重要性,三处犯韵都能被通过,明显利好文风不盛的老少边穷考生。

  “建极十年科考定于三月末。”邵树德喝着刚送给大諲撰的紫笋茶,道:“杂文一项,诗赋不再必考,体裁不限。”

  “是。”陈诚、赵光逢、萧蘧、裴贽、卢嗣业、裴禹昌等人纷纷应下。

  杂文这场考试,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必考诗赋,到唐玄宗时才成为定制。安史之乱后,诗赋有时候是必考,有时候非必考,邵树德这次钦定诗赋不再是必考项目。

  当然,学还是要学的,万一考到了呢?当别人写的诗赋不忍猝睹的时候,你写得很不错,那就是加分项。

  “第二场帖经考试,现在是几道?”邵树德问道。

  “五道。”礼部尚书裴禹昌答道。

  自唐以来,帖经考试五道、十道甚至二十道都有过,今只有五道。

  帖经相当于填空。即把经书翻到某一页,左右两边掩没,只留下中间一列,再把这一列中任意三个字盖住,让考生写出被盖住的三个字,三字为一帖。

  这一项考察的是背诵能力和记忆力。

  最开始就是只考五道,要求是“五经通三”,即至少对三道才算过。

  邵树德了解过,近年来被这一项刷掉的考生不少。

  “近年以来,此道稍坠。”他说道:“上至元辅,下及庶僚,虽负艺者极多,能贴经者甚少。恐此一节,或滞群才。”

  邵树德这话的意思是,让你们这些宰相来考帖经,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战乱影响,或因生计艰难,读书背诵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一项不宜过难,因为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实料、精于实务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