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22章 探探口风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末了,任圜还感叹,说以燕王嫡子亲王的身份,即便是鄯阐府、大理府都可封得,再次也得是“城邑相望”的永昌,到犍为、朱提二郡实在是委屈了,更别说其他地方。

  邵明义只是笑了笑。

  任圜不知道父亲的狠。他的那些弟弟们,哪个想离京的,但有用吗?绑也要绑去封地。

  不过他不愿意待在京城当笼中鸟,没意思。弟弟们长大了,自然知道能离京的好处。

  对于任圜的三点建议,他只是出于礼貌表示了肯定,但事实上一点都不乐观。

  辽东七圣州,单个州也就五万人上下,大概一万户的样子,听起来不错,但其实非常穷,物质上一点都不宽裕。

  父亲给的就是这种地方啊!京城一个大商人,其日常用度怕是都要比七圣州的藩王考究,这就是弟弟们不愿去的原因。

  南中,够呛!

  况且,这里还有一条重要驿道。

  从剑南通往云南,一共有两条大驿道,其一便是此次出兵的路线,成都南下过大渡河,经嶲州(西昌)渡泸水,进入弄栋(楚雄)地区,此为西线——成都清溪道。

  东线则是自戎州(今宜宾)出发,被称为戎州石门道,秦汉时叫夜郎道、滇池道,直通滇池,便要经过南中地区,朝廷会给出去?

  有可能,因为当地本来就有很多世袭土官,难不成宁予外人,不给息子?说不通。

  但也有很大可能不给,因为邵明义怀疑朝廷要经营这片地区,无论是世袭土官还是藩王宗室,都得让路。

  所以,还是得有备用的去处啊。

  “段先生,事已至此,懊悔何益?人嘛,总是要向前看的,何必呢?”洱海坝子上,邵明义牵着马儿,扭头看向身后一位老者,说道。

  老者就是段义宗。大局已定之后,他被家人放了出来,终日长吁短叹,精神恍惚。

  邵明义惜其才,又有些自己的小心思,于是便拉着他出来走走看看,算是散心吧。

  段义宗摇了摇头,显然不想多说。

  邵明义也不怪,看向周围的农田,突然说道:“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徙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

  段义宗神色一动,这是太和城《德化碑》里的内容,讲的是南诏君臣如何披荆斩棘,改造环境,在水旱灾害频发的地方修建水利工程,开辟农田,然后稻黍丰收,桑麻遍野,国库充盈的事情。

  “国中正在修唐史,这一段被记进《南蛮传》里了。”邵明义说道。

  段义宗猛然抬起头,看着邵明义。

  邵明义朝他点了点头,道:“中原大国,何等胸襟气度。南诏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也会佩服,也会赞一声干得好。即便是敌国,他们的长处,我们也会学习,他们做得好的,我们不会昧着良心说瞎话。”

  段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