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26章 “粮道”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夫比啊。

  九月二十七日,王二郎在山上砍了一天的柴。

  “此皆陛下之功。”萧蘧说道。

  你厉害,还有人比你更厉害。

  坐镇汝州的丁会也是员能将,被朱全忠委任为佑国军节度使的他凭借着手底下不到两万人马,多次挫败折家军,甚至攻入唐、邓境内,大掠而归。

  卢大郎是他同村的,延州人,曾是金刀军武夫,今年已经五十了。从禁军退下来后,曾经试图送他儿子入禁军,没成功。那个半大小子羞愧无比,一气之下跑了,听说去了拔汗那,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东侧的另一个山坡上,黄伞盖高高立起,邵树德坐在虎皮交椅上,看着繁忙的漕渠。

  这个襄城漕渠,修建过程中失败过很多次,但最后还是花费大代价完成了,如今已成交通枢纽之一,有力保障了洛阳的供给。

  但即便如此,圣人依然想着将其开通,丝毫不让步,可见完全是凭他的个人意志在推动。

  王二随口附和了一下。

  “没有辎重马车啊。”卢大郎走了过来,轻拍王二郎的肩膀,说道。

  “这会秋雨连绵,怕是不怎么缺水。”王二郎说道。

  “赶紧过完兵吧。”卢大郎收回目光,嘟囔道:“老子还急着运货呢。”

  “在江南走了这么一圈,大概也知道了。”邵树德笑道:“湖南白糖、瓷器,江陵药材、漆器,鄂岳鱼干、茶叶等等,甚至还有蜀中转运而来的各色货物,通通可经水道运至龙门以南。今后南方人口渐多,襄阳、南阳成为财赋重地,洛阳就更不缺什么了。”

  王二心中嫉妒,忍不住说道:“这漕渠,历时十余年,若非圣人坚持,怕是早废弃了吧?”

  “好雄壮的军威!”王二郎放下竹筐,下意识站了起来。

  萧蘧听了也有些怔忡。

  卢大郎是村里第一个盖砖房的人,三间堂屋,窗明几净,让人十分羡慕。闲来无事之时,他喜欢进山打猎,今日便是了,得了两只野兔。以王二郎对他的了解,一会他定会去山下食肆沽点老酒,再把野兔整治一番,回家自斟自饮,日子不要太快活。

  在那会,紧邻汝州的邓州还是前线,折家军以此为基,屡次北上,攻入朱全忠腹地。

  “原来辎重都用船运走了,唉,有点浪费。”卢大郎够着头又看了会,叹道:“水这么宝贵,不趁机多运点货,可惜了。”

  运河远处的一等国道之上,曾经往来如梭的四轮马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

  国朝选择了洛阳,从这里往南,一路延伸到荆州的水运路线,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下山。”王二郎已经检查完了筐里的蘑菇,决定一会就卖给山下的食肆,也买二两小酒回去,犒劳一下自己。

  襄城漕渠之时,在汝州、邓州两地算是“月经”话题了。拖的时间太长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