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三章 朕真不想卖官鬻爵啊(上)_大明王朝158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的坟墓,当然是有原因的。

  隆庆皇帝生前没能来得及营建自己的陵墓,结果死后匆匆建陵安葬,不仅陵墓规制偏小,而且陵址也没选好,没过几年就发生地基下陷的现象,这对“事死如事生”的古人而言,自然是一件极其不堪的事情。

  于是万历皇帝未雨绸缪,在他青春年纪就开始运作此事,期间四次亲自勘查选址,一次亲阅寿宫,终于在万历十八年大功告成,给自己修建了一座十三陵中规模仅次于长陵和永陵的陵寝。

  而这背后的代价,则是朝廷呕心沥血,敲骨吸髓地向大明百姓征敛而来的八百万两白银。

  如前所言,朱翊钧是一个相当讲道理的皇帝,万历皇帝倾尽大明国库两年的财政收入建陵寝有他的道理,朱翊钧现下要将修陵寝的八百万两白银挪去海运、练兵、西学,自然要想办法将已经讲出去的道理再讲回来。

  当然了,皇帝讲道理自然是容易的,即使之前的万历皇帝对修建陵寝一事如此狂热,但朱翊钧相信,只要他一纸诏书,决定缩减陵寝用度,臣下必定欢欣雀跃,将万历皇帝曾经有过的热情抛诸脑后,竭力称赞天子圣明。

  可问题在于,现在的朱翊钧不仅仅是要在修建定陵这件事上省钱,皇帝少花钱总是能得到赞颂的,朱翊钧想要的,是要将那修陵的八百万两白银切切实实地掌握到自己手中,这笔钱的数额可比万历皇帝后来命宫中太监到地方四处搜刮的矿税要可观多了。

  大明的事就是这样,给皇帝修建陵墓,到处催一催、征一征,拼拼凑凑也能勉强出个八百万,而说到练兵造船,则又尽是百姓冻馁之声。

  而若是能省下这八百万两银子,不消说,胶莱河这回肯定能挖通,戚家军和京营禁军也能重新操练起来,倘或范礼安能顺利带回伊丽莎白女王的来信,连和英国人一起扩张殖民地的本钱也够了。

  朱翊钧走在新铺的定陵神道上,满心满眼地盘算着怎么把这八百万两白银计较清楚。

  单要工部或者负责修建的在工大臣拿出这八百万定然是不现实的,这就像后来的万历三大征,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总共一千二百万两的军费,明廷花八年的时间去凑尚且伤筋动骨,何况一下子让某部拿出八百万两的巨款?

  所以关键还是要弄清楚底下人敛财的方法,朱翊钧这样想道,必须得弄清楚这细水长流的八百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被一两一两征来的。

  定陵神路起于七孔桥总神路以北一百米处,然后蜿蜒伸向西北,朱翊钧率众臣慢慢跨过三孔桥、穿越金水桥,直抵定陵陵园前。

  园前迎面而来的首先是第一道陵门前的一座巨形石碑,其碑碑座是一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