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47章 秋收并不是美好的回忆_埋葬大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7章秋收并不是美好的回忆

  PS:本章已经修改完毕,可以订阅了!

  京师附近的乡村大多以某某各庄为名,比如崔各庄、张各庄,除了命名方式与其他地方的乡村略有不同以外,其余方面却是基本一样,村子里的百姓都是以耕种为主,老和和妇女会做些其他的手工业,青壮劳力则会在农闲时进工坊做工。

  朱皇帝没有强制搞什么工、农之类的区分,大明也没有农民只能种地、打工却不能搞小作坊、摆地摊之类的狗屁规定,对于百姓不能说是完全放养吧,起码也是比较宽松。

  当然,朱皇帝之所以有底气敢这么搞,是因为大明本身的实力够强横,地盘的不断扩张使得大明百姓对于土地的需要不像天启、崇祯年间那么急迫,而真金白流的不断流入则使得大明百姓的人均收入够高,一家有一个壮劳力就足以让一家五口人过上比较不错的生活。

  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自然就没有人会想着反明复清。

  崔各庄的百姓们自然也是如此。

  只是崔各庄的百姓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朱皇帝一大清早就带着三千多生员来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崔各庄,并且派人邀请了农会的会首崔保国以及村子里几个上了岁数的老人,然后一行人又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村东的地头。

  这还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时至寒冬,崔各庄的地里也蒙着浅浅的一层小雪,但是绿油油的麦苗依旧顽强的露出了头,在冬天的肃杀之中显露出一股不屈的生机——麦苗在静静的等待着下一场冬雪的覆盖,等到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就会茁壮成长。

  这时候来到地头上,既能闻到带着麦苗香甜的空气,又能感受到冬雪的冰凉之意。

  这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极为喜欢的场景。

  可惜的是,被朱皇帝带到田间地头的三千多生员们并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的一切,而那些被请来的老农则是对眼前的美景没有什么感觉,因为真正种过地的农民都体验过烈日下翻地的艰辛,也都体验过蹲着拔除杂草的痛苦,哪怕是被无数文人称赞、歌颂的秋收,对于真正的老农来说也只不过是痛,并快乐着。

  不提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不提“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因为就算是没有任何地租、田赋,恰好赶上大丰收的好年景,秋收也并不是什么太美好的回忆。

  是不是很扯?

  凡是认为这一点很扯的,要么就是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坏种,要么就是些没脑子的蠢蛋。

  还是以开局一个碗的朱重八同学所写的那本《醒贪简要录》为例:

  朱元璋曾经在《醒贪简要录》中计算过这样一组数据:假如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则一年需要支米1044石,折算成稻谷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