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改进造纸术_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过程,便成了最后看到的一张一张,薄如蝉翼,白如雪花的纸片。

  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以前在书本上看到时,沈三问一知半解,如今方知其中的奥妙。

  首先,能成纤维状的材料才能做成纸,比如能完整剥下的一种桑树的树皮也可以代替,竹子甚至是一种能做衣服的纤维。纸张虽然不同于丝绸和棉帛,但制作纸张的过程,明显也借用了制造衣料的过程。

  其次,经过了一系列的加工,让柔韧的竹子变成了薄薄的纸浆,再次固定成型,中间这一系列的变化,堪称是鬼斧神工,在没有化学,不了解元素的那个年代,人们居然就能制作出如此神物,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如今能有成品,耗时百日的劳作,有无数人尽心尽力的奉献。一代代人一步步改良,这些匠人也值得人钦佩。没有他们,就没有纸张,更没有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没有一代代的文化传承,文明的进步。

  纸,对于人类生活,对于科技进步的作用,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尤其是,现在迫切需要纸张的沈三问,就感觉到了这种生产力制约发展的麻烦。

  他看完这一整个过程,除了解了以前的疑惑,当真没有想出改良的办法。

  毕竟他大写修的是法学,不是化学,隔行如隔山。

  沈三问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家了。

  第一步,竹质软化需要用到的是石灰水。

  第二步的打浆虽然也耗时,但是不需要三个月的浸泡,数天的时间是非常能接受的,毕竟人工造出的精品,需要的是庞大人力来维护,只要不是大自然需要的大量的时间,这一步都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改进。

  第三步,是加入粘稠和捞纸,如今木匠工艺可以达到自动捞纸的地步,但是相对应的,精确度和质量恐怕没有而今的手工纸品高。

  第一步,耗费了十分之九的时间,也是如今造纸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沈三问问过,三个月是去除竹质渣滓,造出白纸最短需要的时间,否则纸张中的滓质和黑点会毁了用纸人的心态。

  怎么改良石灰水泡竹,缩短时间便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场地有限,一年内仅能泡竹四次,以夏季芒种节气造出来的纸张最好。

  沈三问将这些要点列在纸上。

  同时,在最后加上一句,米糊这类淀粉粘稠剂,可以用粘性强的植物汁液代替,用食物来造纸,并不适宜十分大规模的扩大生产。这个无关紧要,只是一个小改进。

  有着高中物理知识的沈三问只知道,这浸泡的过程中,竹质中的纤维留下了,但是木质成分却消失了,但是到底是酸性综合还是碱性综合,还是一系列的反应,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他,一无所知。

  石灰水虽然是碱性物质,但是他放置在水中,发生的反应真的难说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