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_350_龟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注】

  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以太阳痉证,而见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夫太阳之邪郁于外,故病发热;少阴之邪凝于内,故脉沉细。然痉病而见弦紧之脉,是为本脉,即或沉迟,尚为可治。今沉而细,邪入少阴,阳气已衰,岂易治乎,故曰难也。

  □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亦有因风邪为病,不应下而下之伤液,不应汗而汗之伤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养而病痉者,故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痉病治之,当以专养津液为务也。

  □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此承上文,详申发汗过多成痉之义也。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不固,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

  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

  【注】

  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

  痉病有灸疮,难治。

  【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寒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证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全乎湿而久郁为热者,若湿挟风者,风走空窍,故痛只在关节;今单湿为病,则浸淫遍体,一身尽痛,不止关节矣。然湿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