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七十八章 招揽_学霸的科幻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物理学家们为了阐明超导体的机理,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1935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超导电流与弱磁场关系的London方程,1950到1953年提出的,用于完善London方程的Pippard理论,1950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超导电流与强磁场(接近临界磁场强度)关系的GL理论;1957年提出的,从微观机制上解释第一类超导体的BCS理论……一直到现在,科学家开始提出通过量子相变实现超导的新机制:即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的拓扑缺陷凝聚形成超导体。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GL理论和BCS理论。

  GL理论是在朗道二级相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唯象理论。

  理论的提出者是京茨堡和朗道。

  GL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当外界磁场强度接近超导体的临近磁场强度时,超导体的电流不服从线性规律,且超导体的零点振动能不可忽略。

  GL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预见了第二类超导体的存在。

  从GL理论出发,可以引出表面能κ的概念。

  当超导体的表面能κ>1/√2时,为第一类超导体;当超导体的表面能κ<1/√2时,为第二类超导体。

  BCS理论则是以近自由电子模型为基础,以弱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为前提建立的理论。

  理论的提出者是巴丁(***ardeen)、库珀(.Cooper)、施里弗(.Schrieffer)。

  BCS理论认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电子比喻成一只只有一个翅膀的小蜜蜂,这样的小蜜蜂是飞不起来的,但两只这样的小蜜蜂结合在一起,翅膀一左一右煽动,就可以飞起来了。

  对于库珀对产生的原因,BCS理论做出了如下解释: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没有电阻,形成超导电流。

  BCS理论很好地从微观上解释了第一类超导体存在的原因,理论的提出者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BCS理论无法解释第二类超导体存在的原因,尤其是根据BCS理论得出的麦克米兰极限温度(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不能高于40K),早已被第二类超导体突破。

  直到现在,物理学界也没有形成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超导形成机制。

  

  请收藏:https://m.luem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